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老酷米旅游资讯 2022-09-06 09:02 编辑:冯达 279阅读

扬剧
扬州评话
扬州清曲
民间美术:
扬州剪纸
扬州玉雕
传统手工技艺:
扬州漆器
髹饰技艺雕版印刷技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民间音乐
:高邮民歌古琴艺术(广陵琴派)
十番音乐(邵伯锣鼓小牌子)
传统戏剧木偶戏(杖头木偶戏)
曲艺扬州弹词
传统手工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盆景技艺(扬派盆景技艺)
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音乐
邵伯秧号子民间舞蹈傩舞(跳娘娘)
民间美术江都漆画平绣(扬州刺绣)
灯彩(扬州灯彩)
传统手工技艺绒花制作技艺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
民俗扬州“三把刀”

江苏省淮安市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1、淮剧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等,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今江苏省淮安市以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以及安徽省部分地区。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 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月,扬州市宝应县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淮海戏

淮海戏,江苏省淮安市、连云港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至2019年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沭阳是淮海戏的发源地。


3、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一种传统吹打乐。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历史上曾有“十番箫鼓”、“十番鼓”、十番锣鼓“十番”、“十番笛”等称谓,僧、道两家称之为“梵音”,民间则称之为“吹打”或“苏南吹打”。


2007年10月,楚州十番锣鼓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锡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以物质形态保留的历史遗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第四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管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第五条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要求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中予以考核。
  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监督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镇村、历史建筑等的规划管理及相关工作。
  发展与改革、建设、国土、公安、房管、工商、园林、旅游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工作。第六条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由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通过下列渠道筹集:
  (一)年度财政预算;
  (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所获得的事业性、经营性收入;
  (三)社会各界的捐赠;
  (四)其他合法来源。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义务,对破坏、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检举和控告。
  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或者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镇村第八条 申报市级、县级历史文化镇村,由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市、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市、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第九条 历史文化街区、镇村经确定或者批准公布后,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编制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街区、镇村所在地的区或者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批准的保护规划,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市、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并报市、县级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及时向社会公布。第十条 在历史文化街区、镇村内从事建设活动的,必须符合历史文化街区、镇村保护规划的要求。
  在历史文化街区、镇村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审批前应当征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第十一条 历史文化街区、镇村内,根据批准的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确需对房屋及其他设施的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实行搬迁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产权人或者使用人在搬迁中不得改变房屋现状,不得损坏或者拆除房屋及其他设施的构件。第十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镇村内,根据批准的保护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需要对房屋及其他设施实行统一修缮的,该房屋及其他设施的产权人必须履行统一修缮义务。
  产权人不履行修缮义务的,当地人民政府可以对该房屋及其他设施实行统一修缮,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予以保护。第十三条 历史文化街区、镇村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通道,应当按照有关的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设置。在历史文化街区、镇村核心保护范围内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应当由市、县级市公安消防机构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第三章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第十四条 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由市、县级市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后确定,由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
  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确定、公布及其保护范围的划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