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长时间评定一次?

老酷米旅游资讯 2022-10-05 05:56 编辑:万宗 237阅读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国务院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国务院先后批准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2006年5月20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白蛇传传说、阿诗玛、苏州评弹、凤阳花鼓、杨柳青木版年画等共518项;

②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八达岭长城传说、永定河传说、杨家将传说、尧的传说、牛郎织女传说、西湖传说在内的510项;同时还公布了孟姜女传说、京西太平鼓等147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③2011年6月10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曹雪芹传说、庄子传说、李时珍传说、泰山传说、黄鹤楼传说在内的共计191项;

④2014年7月16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卢沟桥传说、孔雀东南飞传说 、渔歌、 梅花大鼓 在内的共计153项。

2006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目?

文化遗产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

中国木偶戏历史悠久,普遍的观点是:"源于汉,兴于唐"。三国时已有偶人可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承德非遗?

承德市进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分别为平泉县的《平泉的传说》;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康熙与大庙的传说》;双滦区的《康熙与大庙的传说》;滦平县的《滦平十番乐》;滦平县的《滦平棉花鬼》;平泉县的《平泉御膳糖饼手工制作技艺》和滦平县的《二龙山龙文化》。

此前,承德市已有丰宁满族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二贵摔跤、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和板城烧锅酒传统五甑酿造技艺、宽城背杆等项目成功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宁满族吵子会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契丹始祖传说、八沟石雕工艺、丰宁满族吵子会、承德清音会、竹板落子、宽城背杆、二贵摔跤、丰宁蝴蝶舞、燕山大板(三河市、平泉县)等项目先后入选河北省第一批和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什么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灯戏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俗称“唱灯(儿)”,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今年3月以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启动灯戏的系统挖掘和保护工作,目前已完成《三婿争婚》《雪山放羊》等剧目的创编,并进行了第一次公演,在有效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同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云南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傣族孔雀舞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族孔雀舞是云南省瑞丽市民间传统舞蹈,主要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傣族泼水节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是流行于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贝叶经制作技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贝叶经是指刻写在经过处理的热带植物贝叶棕上的佛经,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用贝叶抄写的经书,能够千百年流传下来。作为云南非遗项目,贝叶经是傣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史学、民族学研究价值,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贝叶经制作技艺是云南西双版纳地方传统技艺,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傣族织锦技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族织锦技艺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手工织锦技艺之一,其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傣锦反映了傣族农耕社会的面貌,在许多其他民族农耕社会相关的手工艺都消亡的时候,傣锦就显得特别珍罕。2008年6月7日,傣族织锦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5、傣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剧是集傣族文学、傣族音乐、傣族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傣族特色,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在傣族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2006年5月20日,傣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