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教学楼照片高度(说和做典型事件?)

老酷米旅游资讯 2023-04-21 17:06 编辑:admin 147阅读

一、说和做典型事件?

事例:

1、1925年夏,闻一多

 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

 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

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

 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

2、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诗人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

 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就决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恒心。

3、据吴宗济的《补听集》记载,闻先生有一手篆刻的功夫,于是就在公路旁摆起了“地摊”,为别人刻图章。当时在昆明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任职的吴宗济回忆说,他亲眼见到闻一多在路旁的草地上铺了一块旧布,上面放上十几方图章石和刻章。

盘膝半蹲半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等待生意上门。彼时的闻先生面容清瘦,长发短须,虽然生活落魄至斯,却仍显露出一身傲骨,让人感慨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家的气派。吴宗济当时未敢惊动闻一多先生,便低头而过。闻一多的眼睛是高度近视,自然也就没看到吴宗济的身影。

闻一多先生身为一代文豪,真可谓“上得课堂,守得街旁”,他自力更生的优秀品质和能屈能伸的豁达精神,永远值得后世学习和称颂。

二、云师大实验小学和云师大附小区别?

区别是:规模不同,学校大小不一样。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位美丽的昆明翠湖之滨,始建于1940年,其前身为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附校。学校继承并弘扬了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办学精神,并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出发点,逐步形成了“爱国、修德、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秉承了“良习修美德 ,好好做个人”的做人理念。学校环境优美,文林、金安、金牛、樱花语、呈贡“一校五个办学点”规模的形成,也推动着学校朝向现代化的名校不断发展。

三、西南联大的校训是什么?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  在组成西南联大之前,三个学校各都有自己的校训。北大的校训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的校训是:“公能”。三校在长沙仓促组成的临时大学,没有校训。  “刚毅坚卓”的校训,含义极其深刻,并不是三校校训的简单相加,它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又体现了教师治学和学生学习的应有态度,还体现了全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了西南联大的时代特征和人格风骨。  “刚毅坚卓”四字,各含其义,又有机联系。“刚”不言而喻即指刚强、顽强、刚健,刚能立事、刚能取胜、刚能救国、刚能安邦,林则徐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毅”则指果敢、有毅力、志坚不拔、持之以恒。《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坚”即指立场坚定、信念坚定、态度坚决、基础坚实、学识厚博。王勃《腾王阁序》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卓”是指才识“超越寻常、无与伦比、卓尔不凡、卓然而立、高瞻远瞩”。《世说·容止》云:“卓卓如鹤在鸡群”,《汉书·河间献王传赞》也云:“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刚毅坚卓”的特别校训集中体现了联大刚筋铁骨般的人格特征和独特的精神风貌,每个字都包含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正是在这种人格力量和精神风骨的支撑下,联大三校师生不惜辞去“五朝宫阙”(联大校歌中的一句),背井离乡,流亡颠沛万里,不畏长途跋涉、风餐露宿,不畏流血牺牲,坚决抗战、反对投降,坚持民主、反对内战,坚持“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信念,创造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罕见的奇迹。8年中,联大培养学生8000多人,其中毕业2500多人,造就了各行各业的不少国家栋梁之才,其中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有数学家华罗庚,有两弹元勋邓稼先,有光导纤维之父黄宏嘉等。  

四、西南联大的校训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刚毅坚卓”的校训,含义极其深刻,并不是三校校训的简单相加,它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又体现了教师治学和学生学习的应有态度,还体现了全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了西南联大的时代特征和人格风骨。这就是意义所在。

五、西南联合大学是几本?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本。

西南联大融合了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风韵、清华的严谨求实之风格、南开的活泼创新之风貌,表现出了高度的凝聚力。西南联大学以其刚毅坚卓的品格,为国家培养出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